获奖名称: 小麦高产、抗锈的优良种质资源“繁六”及姊妹系
完成人:颜济、张显志、王世光、杨俊良、孙福珍、邹应龙
成果简介
随着四川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 耕作制度改革、复种面积扩大和条锈病的频繁流行, 选育生育期短、早熟高产、抗病抗倒的矮杆小麦品种就成为生产上的迫切要求. 但是用现有科学知识进行育种设计时发现有两个矛盾不好解决, 一是小麦育种界长期存在着”早熟不高产”的传统观点;二是综合上述各优良性状于一体, 显然不可能只靠少数几个原始亲本和采用简单的杂交组合. 根据发育形态学和发育遗传学知识积累, 经周密的分析, 提出植物器官发育不平衡的新观点, 在生物总量不变的情况下, 特定器官的畸态发育可提高产量. 本成果通过缩短第一形态发育阶段, 适当延长第二、第三形态发育阶段, 既可缩短总生育期又可实现高产. 同时, 将美国哈兰教授早在40年代就提出的聚敛杂交法加以改进, 采用显性性状聚敛, 便于跟踪, 以缩小杂交后代群体, 使优良遗传基因能在较短时间内进行有效的聚敛和重组. 用10年的时间成功地选育出集7个亲本优良性状于一身的"繁6"及其姊妹系, 它们综合了生育期短、矮秆抗倒、高产、抗条锈能力强等优良性状, 并能满足多熟制种植的要求, 实现了四川小麦品种的又一次大的更迭.
“繁6”不仅是一个高产早熟的新品种, 而且还是一份珍贵的具有特殊抗条锈性的小麦种质资源. 它具有抗条中17到条中29的13个条锈菌生理小种、20个生理型的抗性基因, 使其20年保持抗性不衰, 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一个能长期抗锈、大面积栽培的品种. ”繁6”及其姊妹系的选育成功, 使哈兰只在理论上论证的聚敛杂交方法被颜济加以修改并在中国付诸实践, 为小麦育种开拓了一条新路.
其他育种家用“繁6”做亲本选育出以绵阳11为代表的30多个新品种, 成为四川省80年代至90年代的当家品种, 占全省小麦栽种面积的90%以上, 亩产都在350-400公斤, 高产田块超过500公斤, 使四川小麦生产上了一个台阶. 据不完全统计, 繁6及其衍生品种仅在1978年至1988年的十年间, 在四川省就累计种植2. 1亿亩, 增产小麦65. 5亿公斤. 这些品种还广泛种植于陕、甘、黔、滇、湘等省, 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