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近缘资源发掘及种质创新与利用”通过成果鉴定

时间:2016-05-05 点击数:作者:
5月3日,四川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我校小麦所主持完成的成果“小麦近缘资源发掘及种质创新与利用”进行了鉴定。鉴定会由省科技厅成果处副处长康铭主持。

  以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程顺和院士为主任,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肖世和研究员、四川省农业厅副厅长牟锦毅高级农艺师为副主任,四川省种子站马晖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余懋群研究员、四川省农科院生核所杨武云研究员、内江市农科院黄辉跃研究员等7位专家为委员的鉴定委员会,在听取了项目组汇报后,经充分质询和讨论, 一致认为该成果在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均取得了创新性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同类先进水平,在染色体自动加倍基因 QTug.sau-3B 的发现及其在外源基因转移中的研究利用方面居国际领先水平。

  “小麦近缘资源发掘及种质创新与利用”项目针对四川特殊生态环境下小麦遗传改良对重要种质资源需求,系统评价了小麦族23个物种、16种染色体组类型的材料2725份,发掘出具有重要育种目标性状的优异种质407份;定位和标记了抗条锈病、抗穗发芽等基因6个和遗传贡献率大的重要农艺性状QTL位点166个,克隆高分子量谷蛋白基因29个,发现远缘杂交导致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编码基因突变的遗传机制,发现四倍体小麦诱导单倍体杂种未减数配子形成的两种细胞学途径,阐明了单倍体杂种自动加倍的遗传机理,定位了染色体自动加倍新基因QTug.sau-3B; 利用自动加倍基因创制出具有AABBDD、AABBNN、AABBUU、AABBSshSsh、AABBDDSshSsh、AABBRR、AABBDDRR等7种不同染色体组组成的人工双二倍体,为外源优异基因导入提供了遗传“桥梁”种质; 利用渗入杂交、染色体工程及分子标记选择等技术,将抗穗发芽的Qphs.sicau-1B.1和Tamyb10-3D、抗条锈病的YrAS2388和Yr36、表达的高分子谷蛋白1Ay等外源优良基因导入,创制的新材料为育种提供了重要亲本;选育出小麦新品种(系)16个,其中利用四倍体小麦和节节麦外源遗传物质育成的蜀麦969被四川省遴选为小麦主导品种,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42篇,其中SCI收录论文89篇;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4项;鉴定或创制的1280份小麦遗传材料已被国内17家单位引进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