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rop Journal | 四川农大对来自小麦农家种的全生育期条锈病抗性基因YrAS1676进行精细定位及候选基因解析

时间:2023-07-08 点击数:作者:The Crop Journal公众号 审稿人:魏育明

转载自The Crop Journal公众号:

https://mp.weixin.qq.com/s/HUzVwzGESFSZV0h4gfdvRQ

 

由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striiformisf. sp.tritici, Pst)引起的条锈病是威胁全球小麦生产最重要的气传性流行性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培育抗病品种既是一个重大科学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生产实际问题。因此,加快发掘育种上“能用”且“好用”的多样化全生育期抗性新基因并创制综合性状良好的育种新材料,通过条锈病抗性基因(Yr)布局和轮换、构建多基因屏障是解决小麦条锈病高频率、大面积发生这一世界难题行之有效的策略。中国小麦农家种,是我国先民通过长期生产实践积累下来的生产品种,栽培历史悠久,是自然选择和人为干预保留下来的珍贵种质资源,是条锈病抗性育种改良的重要基因源。当前已从中国小麦农家种中挖掘到Yr18、Yr81、YrBaiYrYLYr基因,但仅有Yr18被克隆和广泛应用,鲜有其他来自小麦农家种的Yr基因被育种利用。究其原因,与现代品种相比,农家种由于晚熟、秆高易倒、千粒重低且综合农艺性状无法达到育种家抗性亲本选择预期而往往被弃之不用。

近日,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郑有良教授团队陈国跃研究组在The Crop Journal在线发表了题为“Fine mapping and transcriptome sequencing reveal candidate genes conferring all-stage resistance to stripe rust on chromosome arm 1AL in Chinese wheat landrace AS1676”的研究论文,作者通过构建遗传作图群体,对来自中国的小麦农家种AS1676全生育期条锈病抗性进行了遗传分析;基于剩余杂合株系策略构建精细作图群体,并利用混池群体分离分析法(BSA)结合外显子捕获测序技术,对该条锈病抗性基因进行精细定位及遗传效应分析。进一步通过转录组分析,对其全生育期条锈病抗性候选基因进行了分子鉴定。

 

 

 

 

 


作者和基金项目: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杨修博士为该文第一作者,陈国跃教授和周永红教授为共同通信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农业科技重大项目(NK202206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272059和31971883)和四川省科技厅项目(2022ZDZX0014,2021YFYZ0002,2021YJ0297和 23NSFTD0045)的资助。